2008年3月26日 星期三

股市

復活節假前,香港股市人心虛怯,屢見新低,基本上沒人看好。

節後,股市V型反彈,你說現在應趁高沽貨還是追?我不知道,如果作為一個Trend Follower,現在市的趁勢是向下,Trend is your friend。一是不做,做便是sell,直至轉勢為止。作為一個Trader,不須時常有盤,要懂得忍手,沒Trend時不要做,鳳凰無寶不落,只有懂得忍手,才是真正的高手。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精英

我們經常說社會精英,如熊召政先生在《看了明朝不明白》中所說,當今之世精英的含義已經惡俗化。一些富商、名人、政府工作者被視為社會精英。原來精英人物有三前提:即是道德自律、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

如果以此為標準,沒多少人能為精英,社會成功人士(即有錢人?)不一定為精英,有此三前提,應能成為領袖人物,能帶領社會向前發展。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陽光政治

今天馬英九以765萬對544萬大勝民進黨謝長廷,比數比預期大。

今天看馬先生和謝先生發表的得勝與敗選宣言,都很有風度,都強調說是民主的勝利,謝只說是個人的失敗,馬說這不是個人或國民黨的勝利,而是台灣民主的勝利。不管選戰打得怎麼樣,台灣真的是作了民主的示範。謝長廷個人的質素確比陳水扁好。得體的談話取得很高分數。

香港的高官請看,不要隨便說台灣黑金,劣質民主,96年開始, 四次和平交接政權,是華人第一,做不到的,請安靜。馬英九提出陽光政治,我渴望他能成功。

2008年3月20日 星期四

情是何物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古往今來,歌頌情的作品不少,惟世上可有真愛?

醉花陰,是否懷念情人之最佳寫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廣告

今天看見有一則廣告促銷股票掛鈎投資(ELI),著名的石老師說:"當股市由高位調整下來時,正是考慮ELI的理想時機。現時港股投資氣氛受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及中國宏調陰影拖累,但投資者不用為此過份悲觀。"

不論別人說什麼,要投資先要確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對大市的看法,是長期還是短期。熊市莫估底,大市接連跌穿支持位,現在入市只能審慎,真正的投資要簡單,現在不是玩衍生工具的時候,現在叫人買股票,純是促銷,枉有老師稱號。廣告還加上薛家燕,說:"買股票一般都是趁低吸納,我們買入ELI時,在接貨價上己經有一個很大的折扣優惠,即使接貨也不用太擔心。"這說話在全市大賣Accumulator的時候是不 是很耳熟?順帶一提,昨天股市大跌,許多Decumulater已knock out,發行者行使保障自己的條款,投資者以為可以在較高價位沽貨,現在什麼也沒有,所得的只是一點點premium,失去的機會比賺到的期權金還多,這就是結構工具,全為information asymmetry,發行者比投資者更多對工具的認識和市場資訊,賺取暴利。

廣東人有一句說話:"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世界上沒有無原無故的折讓,除非是執笠大減價,像 JP Morgan用二元一股買Bear Stern (共花二億四千萬美元),單是擁有其價值十二億美元的曼哈頓總部也值回票價。一般小戶,休想可檢到這便宜。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惡性循環

今天華爾街有一篇文章《Bankers' mood darkens, adding to risks in crisis》,為現今信貸市場危機最佳寫照:

As the cash crunch that hit Bear Stearns Cos. last week illustrates, bankers' moods and actions can help bring about the scenario they fea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markets rely heavily on banks' willingness to lend to one another and to their clients. Those loans are the fuel for everything from day-to-day business operations to corporate buyouts to hedge funds that borrow to make bets on stocks, bonds and complex derivatives. As banks cut back on those loans, lay off workers and unload assets, they aggravate the crisis.

信貸為金融市場的血液,現在缺血,怎麼辦?

美元下跌

很久未見日圓跌穿100水平,新的一輪美元弱勢,標誌著全球經濟再洗牌,以往六年來較穩定的局面打破,全球都要面對全新的課題,考驗企業的經營能力。

利息下跌,但通脹掩至,經濟衰退,信貸收縮,就是放鬆銀根短期也無大用,如果美國樓市再下滑,金融機構的壓力很大,美國面對的情況和1998年香港的相似。但美國經濟體系之大只有自己才能挽救,要走出谷底現在言之尚早。美元下跌是將本國問題出口,特別是日本,其出口業受強日元打擊,可能又再走入衰退。本來已是廿年的衰退,會不會又來廿年?

中國經濟仍是一片蓬勃之勢,但疆獨炸飛機未成事,拉薩便出事,可能日後歷史學家會說,全因北京奧運導致各方獨立運動抬頭,有時悶聲發大財會比出名好。不辨奧運,我看最近沒這多事發生。中國崛起,不是西方國地所樂見,拿破侖也說過不要讓這東方的睡獅醒來,今天中國的勢頭,沒有外國勢力騷擾才怪。

2008年是多事之秋,願各位平安渡過。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深圳地產

雖說中、港融合,原來兩地仍有很大的文化差距,不是三朝兩日可消弭。

今天陪朋友到深圳賣樓,之前地產已和地產經紀說好價,只是去簽約。到經紀的店,竟然他們說要安排買賣雙方見面,交個朋友。一看此佈局,我便知道有問題,見面竟是談價錢,我著朋友即時離開,談也不談。如果要談我們要經紀來幹嗎?


事後知曉深圳未有睇樓紙的規定,客人在看樓後,隨時可轉經紀,選致惡性競爭,總之用不同價約客見面,製造買賣雙方同時在場的壓力,加快做成生意,如這套搬來香港,簡直是開玩笑。

中、港始終是兩地,相似而不相同,做生意有不同方式,要因地制宜,沒有必勝的方程式。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流感

近日流感流行,周局長昨晚十時半宣佈停課,弄來不大不小的風波。停課是政治考慮,是否有疑似SARS之病流行,現時言之尚早。

新聞報導有選擇性,現在是流感高峰期,以往學校、辨公室有數人病倒,絶不奇怪。但今天傳媒廣泛報導,如果有人以數據為本,說去年與今年相若,因為報紙報導了三名兒童死亡,你一說便是政治不正確;如果政府說便是庸官,不容人有不同意見,報導偏向Sensational,現政府乘復活節停課,實為政治決定,亦收到喝采之聲,起碼在蘋果日報讚。我覺得政府宜公開數據,例如用十年同期的感染流感數字、有平均、高低,測試本年是否特別高,在統計上是否有意義,比大家純以想像空說是否有疫症來臨好得多。

說到底還是政府弱勢,動輒得咎,只有北京欽點,拿不到市民的mandate,就只能這樣了。

My Radio 2008年3月7日 黃毓民頻道 節錄6

黃先生談今年的選舉,戳破偽民主派的面目,順道為社民連拉票,有時間請看。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反彈

昨晚美股反彈,在於中央銀行出手,二千億備用資金,容許銀行用MBS或樓宇有關的ABS作抵押借Treasury,使機構夠膽持有此類債券,減低沽壓。代價是政府冒的風險加大,在此非常時期,這只能算是微不足道的事。

市場所謂風險大,是指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大市是不好,但隨時會反彈,無論是長是短,都可能做錯,但又不能不理它,隨時泥足深陷。有些專家說現在可能已見底,不合理的價比比皆是,但現在的問題不是你有現在有無錢,而是將來有無錢,資產上手後Mark to Market的變動能否忍受,這問題誰也說不準,特別是上市公司,不能不考慮這壓力,私人反而好些。這也不奇怪,私人的錢是自己的,上市公司的錢是公眾的,受監管也是應該,不然真的天下大亂了。

市場頂和底不在事後不能確認。現在看沙士的時候不買樓是傻瓜,但在疫症時期買樓更是傻瓜,證實疫症過後樓價已上了,但這在事後才能知道,帶口罩時你真的敢動老本投入樓市嗎?凍薪五年再加通縮的時間是買樓良機嗎?永遠馬後炮才是準的。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賤賣資產

當前金融市場的困局是什麼?第一當然是信貸緊縮,整個信貸市場忽然消失,平時發債的人找不到買家,無錢引伸的問題就是要變賣資產,但剛才不是說信貨市場消失了嗎?無人接貨只有賤賣債券,無論是次按的還是非次按的,溢價一律提高,mark-to-market引致更多資產貶值,由於margin call 或是Asset Value Triggered(SIV的問題),更多人要賣,更少人接,這現象如雪球效應,所有金融機構都被捲入這循環內。這是新的問題嗎?不是,當年LTCM有此情況,在LTCM宣告破產時,如果任由其資產在市場賤賣,今天的情況在1998年便會發生,但當年不知是好運還是其他,由FEB牽頭,幾家大銀行組成聯盟接貨,不在市場拋售,免去了一次市場危機,數年後,幫忙接貨的銀行(如JP Morgan)都賺錢,時間是金錢,捱得過便會無事,只因金融市場全基建於信心,沒信心神仙難救。

現在又有一問題,什麼是信心?為什麼我會信你?你信用好因你以前表現好,有借有還上等人,但信用這東西來之不易却消失有如露水,一夕之間就是你親生父親你也不會相信(古龍小說?),全球以Trillion計的交易就建立在所謂信心上,是不是很危險?

附Feb救LTCM的安排(摘自維基百科):

1998 Bailout

Goldman Sachs, AIG and Berkshire Hathaway offered then to buy out the fund's partners for $250 million, to inject $4 billion and to operate LTCM within Goldman Sachs's own trading. The offer was rejected and the same da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organized a bail out of $3.625 billion by the major creditors to avoid a wider collapse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were as follows: [2] [3]

In return, the participating banks got a 90% share in the fund and a promise that a supervisory board would be established.

The fear was that there would be a chain reaction as the company liquidated its securities to cover its debt, leading to a drop in prices, which would force other companies to liquidate their own debt creating a vicious cycle.

The total losses were found to be $4.6 billion. The losses in the major investment categories were (ordered by magnitude):

See also: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Long Term Capital was audited by Price Waterhouse LLP.

Ironically, after the bail-out by the other investors, the panic abated, and the positions formerly held by LTCM were eventually liquidated at a small profit to the bailers.

Some industry officials said that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involvement in the rescue, however benign, would encourage larg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assume more risk, in the belief that the Federal Reserve would intervene on their behalf in the event of troubl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actions raised concerns among some market observers that it could create Moral hazard.


再附一節美國政府救LTCM的原因:

美國政府為何拯救LTCM

為了避免LTCM的倒閉造成美國甚至全球金融市場的崩潰,美國政府因而積極地介入LTCM的拯救活動。如果美國政府沒有介入LTCM的拯救,LTCM的虧損會如何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定呢?作者提出三個管道:

首先,如果LTCM被迫變賣其資產以償還虧損,所有與LTCM從事交易的對象將同時變賣LTCM的資產。由於LTCM佔了某些資產很大的市場份額,這些資產的價格將會劇跌,使得動作越慢的人虧損越大。

其次,LTCM所持有的資產價值一旦劇跌,其他與LTCM持有相同資產組合的銀行、金融機構與避險基金,也會同樣因為資產的縮水而蒙受損失。

第三,這些借錢給LTCM的銀行與證券公司,以及LTCM在金融市場的交易對象,也會因為LTCM的倒閉而同樣面臨破產威脅。

Edwards, Franklin.R."Hedge Funds and the Collapse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1999

上述原因,不正是現在市場發生的情況嗎?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危機

近日看有關美國次按的消息,沒一單是好的,今日看Bloomberg的新聞,全球大型金融機構因次按問題的打消價值與虧損達到1880億美元,美林排首位。看看名單,美林損失24.5億,花旗損失22.4億,UBS18.1億,HSBC12.4億,Morgan Stanley9.4億。亞洲銀行方面,穗和銀行損失3.4億,排第十五位,野村1億,排第31位,其他亞洲銀行損失4.3億(真的那麼少嗎?)。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金融機構自身難保,全球的信貸自2003年不斷膨脹後,由2007年起180度走入收縮,沒了信貸機構要錢只能變賣家當,所有非政府的債券都受壓,人人要賣,誰來接貨?越要賣價越低,價低則收益率高,當Mark to Market的時候又增加壓力,又有銀行可能要止蝕,所謂一沉百踩,如果我們還是相信債券價的credit spread反映發行者的違約風險(default risk),可以告訴你以CDS來說,現在反映的defual risk已是大蕭條時的風險,但這是事實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衍生工具是增加市場的活力,同時也把好景、不好景迅速放大,這可能全因市場惡性競爭之過,現在要反思的問題是:銀行作為維護股東利益的機構,一家追求短期利潤的機構,同時又對經濟有高度的殺傷力,以目前模式經營下去,全球的金融市場能否健康發展是一疑問。我們到底能在最後一跌中倖存嗎?

抄一段今年畢非特(Buffett)致股東公開信一段:
John Sumpf, CEO of Wells Fargo, aptly dissected the recent behavior of many lenders: "It is interesting that the industry has invented new ways to lose money when the old ways seemed to work just fine."

這算不算是自作自受?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新聞一則

摘自太陽日報新聞一則。

果然交易員本色,Stop the loss fast, let the profit run。及早決定,無謂拖泥帶水。

中資文化到今天,舊中資人、新加盟之人,均難適應,成為一獨特文化,能大展拳腳者,如非普通話人,實為特異功能之士也。

陳子政閃電告別中銀
05/03/2008

上任僅兩個月的中銀香港(2388)副總裁陳子政突然請辭。中銀香港昨宣布陳子政以健康為由離任,即時生效。近日有關陳子政將請辭之傳言甚囂塵上,並稱其已休假一段日子。有市場人士揣測,他或因未能在新崗位大展拳腳而黯然離去。

任副總裁僅兩個月
對於陳子政請辭的消息,中銀香港發言人周一接受本報查詢時,僅證實陳子政正在休假,並稱未有接獲其離任的通知。但該行翌日發出辭任公告。

年屆五十歲的陳子政,去年以退休為由離開服務了二十七年的花旗集團,辭任香港區行長一職。及後被中銀香港「招攬」,主力拓展財資、壽險及投資等業務。市傳一直服務美資行的陳子政,未能與中銀香港的管理模式完全磨合,最終決定請辭。消息指,陳子政已休假約兩周,只是中銀香港董事會至昨日始接受其請辭。

策略改變難展所長
受到次按問題惡化拖累,中銀香港資產抵押證券(ABS)市值,於去年第三季末,按季急挫25%至96億元,令該行需為相關資產作5,100萬元撥備。

消息指,次按風暴亦令中銀香港投資策略轉趨保守,專責財資及投資服務的陳子政,可謂「英雄無用武之地」。

陳子政萌生去意早已有跡可尋,他今年一月履新後即以中銀副總裁身份出席百萬行開步禮,月內亦現身中銀人壽酒會。然而原定今年二月中出席的「香港企業領袖品牌頒獎禮」,經修訂的邀請函內,陳子政已不在嘉賓名單之內。

中銀近年積極拓展保險業務,○六年更向母行購入中銀人壽股權。同時重點發展證券、資產管理及財資業務,故特別為有關工作增設副總裁的職位,亦令副總裁人數由4人增至5人。

中銀通告中指出,由於陳子政辭任,董事局將重新召開招聘委員會,由獨立非執董馮國經擔任主席,透過公開及全球招聘,選聘合適人士填補有關職位。

2008年3月5日 星期三

有看趁手



在youtube找到這片段,快看,隨時會看不到。

下面還有: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收費陷阱

各位用香港的寬頻服務和手機服務時真的要小心,小心收費陷阱,特別當你用信用卡繳費,更要小心。

以網上行為例,標準的服務,包8M電郵,8M檔案儲存,然後每過1M收費20元,現在Gmail有2G免費電郵服務,Yahoo更是無限,網上行這樣的收費算貴。更甚的是,你Delete了的檔案,他會幫你放在回收桶內,繼續收費,一不小心便會中招,白花花的銀子便送了出去,這不是存心欺騙是什麼?手機的蠱惑盡在上網及漫遊收費中,試用服務也是蠱惑招,為什麼供應商不老老實實做生意,老是巧立名目賺錢?

銀行也不遑多讓,幾許Accumulator/Decumulator,不知多少蒼生誤墜其中,不能自拔。

2008年3月3日 星期一

文化傳承

不知為什麼,香港的文化傳承突然斷了,新一代與舊一代截然不同。我這一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仍有許多中國文化的烙印,小時候會看過舊的章回小說、看過大戲、食過麥芽糖、街邊買牛雜、看財叔打日本仔,看兒童樂園和小朋友畫報;看過梁醒波、譚蘭卿,跟著看到許冠文(或盧海鵬)、沈殿霞接班。現在呢?年青一代是看日本漫畫大,眼中有龍珠而無西游記,有三國志而無三國演義,中國文化全失傳了。為什麼會這樣的?是社會進步之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