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銀行的業績明顯下滑,受次按問題拖累,在信貸衍生產品活躍的銀行業績受損,投資銀行有美林,大銀行有花旗,Citi 包括CDO在內的定息業務錄得二十二億美元的虧損。
香港很多銀行都投資債券,有些行更當為提高淨利息收入的工具,過去幾年,在低息環境下,投資需求使Credit Spread一直下降,直到今年大幅反彈,what makes you up makes you down,或如梁錦松所言,有咁耐風流有咁耐折墮,如果所有債券的mark to market都反映在本年的損益上,結果會令投資者大吃一驚,原來我們的銀行都是債券基金,不如自己買債券好過。
在互聯網時代,中介角色慢慢會没落,銀行作為Finance Intermediate,會步上此軌道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