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香港的命運

九七回歸後,香港的作月手日漸消失,今天的一國兩制,只是一個櫥窗,以前說給台灣作示範,今年變成了一個反宣傳的樣品,沒有自治,北大人慢慢插手,在此政制下,香港人又管不了自己。全跟北京好像不對,走自己的路也不對,就跟父子帶驢入城的故事一般,父騎驢給人說,子騎驢又給人駡,不騎驢被人說儍,兩人一起騎是虐畜,最後兩人抬著驢子走,也被人笑儍瓜。怎樣做都是錯,是不是和特區政府的處境很相似。

有人說港人治港能力不足,實情是在北大人之下誰也當不了家,強如胡耀邦、趙紫陽也當不了兒皇帝,何況是區區的港人?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悼林尚義

去年伍晃榮離世,今年是林尚義

兒時聽波,常聽林尚義的名字,花名重炮手、倉魚,踢波不是斯文一族,其後大約是七五年,聽他在電台講波,拍檔是何鑑江,然後去了商台、亞視、無線,直至退休。

同是足球員講波的,早一輩的有李惠堂、蘇文普,後一點的有蔡育瑜、陳炳安,現在多了,何輝、邱建威、鄭紹聰,越來越多,皆因需求大。

新陳代謝,逝去的永不回來,只有珍惜眼前。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中國人是需要管的

陳港生先生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發表的言論,引來不少爭論,港台兩地網民宣稱抵制他的電影及代言產品(是不是霸王洗髮水),雖然言論上許多人對成龍口誅筆伐,但在實際上不少人可能會認同他的說話,不過不說出口。不然,為什麼建制派反對雙普選?為什反對亞爺就是不愛國?為什麼四成選民會選建制派(民主派也慢慢變成建制派,無得選)?原因就是中國人要管,信唔過,未有普選條件,要亞爺操心幫你選個好的特首,管好班中國人。

來生不做中國人的作者鐘祖康說過香港人有奴性,以前聽英國佬話,現在聽亞爺話,做反對派的少,做建制派的多,識事務者為俊傑,駡成龍的人,口中沒奴性,實質有沒有自己才知道。



摘錄一些鐘先生的說法,太過刺激,膽小勿看:

早前去了香港一趟﹐香港一直以來的少數人飽死﹐大多數人不是做死就是失業閒死的主奴式型態沒有絲毫起色。香港平民活得相當悲慘﹐一天工作10小時非常等閒﹐一周工作7天絕不罕見﹐所以﹐有工作做﹐絕不表示就比失業的幸福﹐其實是各有各慘﹐彼此間毫無值得對方羨慕之處。

滿城奴氣、小家子氣、邪氣、怨氣﹐此行對此感受至深。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3.5G 上網

試用Smart Tone的HSDPA上網,速度直迫寬頻,效果令人滿意。

在家中用真的很快,但到了黃埔,竟然上不到網,現在再用,又發覺沒問題,不知原因是什麼,難道和是否多人用有關?不管如何,李家天下別的台接受差原來是真的。流動上網習慣了,商機又會不一樣。NoteBook/Netbook附sim card會是以後標準的裝置,誰還會拖著一個usb?除非是在室內。預言拉線的寬頻有一天會被淘汰,信乎?

科技進步,資訊越來越多,反而覺得一個人,沒電話、沒電腦,沒人找到,靜思,這才是人生。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不平事

香港最近不平事特多,蘇錦樑卡片當入息證明事件,立法會不該事件,鬥嗡事件,六四學生自招屠殺事件,不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以前不會有質疑的事,今天很多人在質疑,新聞自由真的有用,自我審查真的不該,知識份子風骨真的需要,但今天真的沒有,多的只是趨炎附勢、倚附權之徒,世道如此,奈何。

看《紫釵記》,人皆記得李益、霍小玉之劍合釵圓,有誰記得崔允明不允為盧太師做媒,慘被亂棒打死,只緣不肯背叛霍小玉,寧得失權貴,賠上性命?知識份子之痴,知識份子之風骨,是否只在戲曲找到,今世不能復見?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投資產品

近期比較多接觸銷售投資產品的資訊,對此了解多了一點點。

證監以保護小投資者為己任,理論上不會容許銀行、證券行胡亂賣產品給散戶。但理論歸理論,執行絶對有問題,幾乎不可行。銀行要對產品實行盡職檢查,為客戶挑選合適的產品,但實際上銀行賣的東西有多少真的是為客戶著想?客戶又是否知道產品是否適合他?

監管機構按法例必立於不敗之地,銀行要賺錢幾乎不可能百分百守法,中間的平衡看領導的功力。什麼時候銀行經營變了這樣子了?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六四廿週年

兩年前馬力先生對六四的評價,導致我寫這Blog的。

今天六四廿週年了,廿年前許多理所當然的事實,今天有意無意被歪曲了,有無知的,有有意的,本來是非黑白很清楚的事,今天有人出來質疑。年青人對任何事有懷疑是好事,事實越辯越明,內地封鎖消息二十年,今天見效了。中國建國六十年,歷史禁區多的是。反右、大躍進、四五、六四、西藏、黑瞎子島...沒歷史的國家:悲哀。

生為中國人,佔全世界四份一,為什麼不能堂堂正正說過去六十年的歷史?誰能告訴我?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CM 吉永小百合「グロンサン Cポ」 ('63)



兩個字:漂亮

學生錶

一個久違的名字,以前是有學生錶賣的。

初中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有手錶,父親送給我的就是精工的學生錶。上發條的,現在找不到,boy size,印象深刻。在物資不豐裕的年代,這手錶代表了成長的標記,大個仔了。

我女兒應對手錶沒感覺了,很小的時候便有了第一塊手錶,小學六年級時有baby G,現在根本不帶,日後若她有回億,肯定沒我對學生錶這深刻。